NBA現役五大位置最強扣將都是誰?Gordon、LaVine無懸念,5人包攬2冠4亞
沒有什麼能比一記讓籃筐震顫的暴扣更能體現出NBA球員強大到近似荒謬的運動能力了。怪獸般的灌籃往往能點燃整座球館的激情,引發具有傳染性的混亂;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還能逆轉比賽的勢頭。
從本質上講,灌籃都是由超大號的、世界級的運動員們所表演的空中雜技。儘管每一記灌籃都應該被認為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對於不同的觀眾來說,能讓你從座位上跳起來的暴扣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任何一位籃球迷都能證明這一點。
以下五名球員——主觀地說——是他們各自位置上灌籃能力最出色的五人。評估這些籃筐之上的藝術作品是沒有沒有既定的規則可以參考的,所以這篇文章所著眼的評估標準是高光時刻、灌籃風格、灌籃頻率以及身體天賦,以此來確定全聯盟一到五號位上的最佳扣將。
控球後衛:Dennis Smith Jr.,紐約尼克
准三年級控衛Dennis Smith Jr.今年僅21歲,但他的灌籃已經成為了傳奇。
雖然我們都知道Smith的空中爆發力肯定是在訓練館花費無數個小時的成果,但他看上去仍然像是從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里走出來的人物。比如說,他在很小的時候意外接觸了某种放射性物質,並因此獲得了懸浮的能力——那麼他那虛幻的灌籃能力就變得更容易理解了。
當然,這並沒有發生,但下面這件事是真實的:Smith的膝蓋里比一般人多長了一條韌帶,這讓他擁有了像金剛狼一樣快的恢復能力。2015年,Smith遭遇了前十字韌帶撕裂。手術後沒過幾天,他就恢復了力量訓練;幾週之後,他已經忙著穿越雲層了。
「我不得不讓他慢下來,」他的父親老Dennis Smith Jr.對Fox Sports記者Aaron Torres說道,「他(手術後)兩週就開始灌籃了。」
在2017年NBA選秀大會前的體測中,Smith憑藉48英吋的垂直彈跳高度在全聯盟燃起了一場傳染性極強的「野火」。他在新秀賽季曾參加過灌籃大賽,儘管成績僅僅是一輪游,但他把當晚的最佳一扣收入了囊中。
Smith的高空武器庫是無比全面的。單單是他空中行走的步伐,就足以讓觀眾驚掉下巴,而他在飛行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力量、優雅或兩者的結合,正是他榮膺控衛最佳扣將的理由。
De'Aaron Fox、Damian Lillard、Russell Westbrook、Ben Simmons和身體健康時的John Wall都是精英級的籃筐破壞者。(Ja Morant應該很快也能加入這一行列。)但是,無論是灌籃的質量、數量還是「飛行里程」,Smith相較上述幾位還是更勝一籌的。
得分後衛:Zach LaVine,芝加哥公牛
「Zach LaVine……他不是Michael Jordan。不,Zach LaVine比Michael Jordan更棒。也許他還比Vincent Carter和Dominique Wilkins更棒。」
這聽上去就像是一個對Jordan和Wilkins的認知僅限於Youtube上的集錦、只見證過Carter生涯末期作為定點射手的那段歲月的十幾歲少年說出來的話。然而,這句話是Bulls.com撰稿人、暢銷書作家、2012年Curt Gowdy媒體獎得主Sam Smith的觀點。他從事籃球媒體人這一職業已經30多年了。
Smith的觀點很簡單。看看LaVine在2015年和2016年灌籃大賽上的表現,「可以說,這是灌籃大賽歷史上最具審美和運動價值的表現之一。」僅在2016年的灌籃大賽中,他就完成了三次罰球線起跳灌籃,一次是在罰球線上完成空中接力,之後是罰球線胯下灌籃。
LaVine有足夠的彈跳——選秀前的試訓數據是46英吋——讓他能夠在比賽中發揮出與灌籃大賽一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如果往LaVine頭上安一個螺旋槳的話,他可能整場比賽都不會落地。
經歷了前十字韌帶撕裂的LaVine看起來就像以前一樣充滿活力(上賽季在63場比賽中完成69次灌籃),這意味著得分後衛第一扣將的寶座非他莫屬,其餘的空中藝術家們(Donovan Mitchell、Demar DeRozan和Victor Oladipo)則無緣與他共享這一榮譽。
小前鋒:Derrick Jones,邁阿密熱火
任何為當代體育界缺少殺手級別的綽號而哀嘆的人,都應該認識一下「飛行模式(Airplane Mode)」Derrick Jones。
這個綽號除了簡單地聽上去(和看上去)很酷之外,還完美地抓住了Jones的球場定位。迄今為止,他還沒有遇到過自己扣不進去的空接傳球。可以說,2018-19賽季的年度最佳灌籃就是由他用這樣的方式完成的——如同要飛到外太空一般高高躍起,穩穩接住空接傳球,然後殘暴地將它砸進了籃筐,這期間Jones沒有製造任何身體對抗,籃球空心入網,充滿了佈雷克-Griffin風格的一扣——Jones在落地後能站穩的唯一原因是,防守球員一看到他在跑道上加速就識趣地遠遠躲開了。
Jones在籃筐之上的雜技是不可能被人們錯過的,它們是如此地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在完成自己在NBA的第一個灌籃之前,聯盟就曾考慮過讓Jones參加2017年灌籃大賽。Jones對azcentral sports記者Doug Haller說,效力於G聯賽北亞利桑那太陽隊期間,他扣壞的籃筐多得都足以引起NBA的注意了。Jones還告訴Haller,他的垂直彈跳高度是48英吋——考慮到他的高光時刻,這是既令人驚愕又在情理之中的。
作為一名NBA球員,這位四肢修長、身高6尺7吋的搖擺人仍在努力尋找聯盟中屬於自己的位置。他在2018-19賽季為熱火出場了60次,是前兩個賽季總和的兩倍多。
但作為一名籃筐破壞者,在小前鋒位置上力壓LeBron James、Paul George、Miles Bridges和Andrew Wiggins對Jones來說並不算什麼難事。儘管他們都是重量級扣將,但沒人能與完美結合了爆發力、殘暴感和創造力的Jones相媲美。
大前鋒:Aaron Gordon,奧蘭多魔術
以往,最棒的大前鋒扣將們往往以「力量」和「果決」為特色。Aaron Gordon也可以走這條路線——只要他想。然而,Gordon是一位不落窠臼的天才,除去大個扣將必備的技能外,他還擁有外線球員的彈跳和表現力。
在2014年選秀前的聯合試訓中,Gordon的垂直彈跳高度是NBA歷史上測量到的最高水平。在經典的2016年灌籃大賽上,Gordon的世紀傑作——那記飛躍吉祥物的雙腿之下換手「坐扣」,見證了他將關於灌籃的創造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當時的飛行高度都足以在跳高項目上斬獲一枚奧運獎牌了。
儘管他沒能加冕當年的灌籃王,但力壓他登頂的LaVine卻表示,冠軍的歸屬完全就是「拋硬幣」。「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灌籃大賽之一,」Zach LaVine在接受Chicago Tribune記者K.C. Johnson採訪時說道,「他的灌籃比起我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誰能勝出就只能看評委們的喜好了。」
從那時起,Gordon就開始把他的沮喪發洩在那些不幸的籃筐和不識趣的內線防守者身上了。
Gordon有時會砸出一些雷霆般的重扣,這不禁使得我們聯想起巔峰時期的Shawn Kemp。但有時,他也會用一記比賽當中的360度灌籃讓你意識到他的超凡技巧。
Gordon的灌籃範圍(dunking range)——讓人想起年輕時的Griffin——幫助他登上了最佳大前鋒扣將的寶座,儘管他面臨著來自John Collins(也許是全聯盟最好的空接終結者)和Giannis Antetokounmpo(他可以在任何位置起步灌籃)的激烈競爭。在這里,值得一提的還有狀元郎Zion Williamson——如果他上個賽季就進入聯盟的話,Gordon很可能就沒法穩坐第一了。
中鋒:Larry Nance Jr,克利夫蘭騎士
怪獸般的暴扣是Larry Nance Jr家族的傳統手藝。在Larry Nance Jr帶著他那令人瞠目的彈跳來到NBA之前,他的父親老Larry在13年的NBA職業生涯中可以說是扣出了一條血路。老Larry還是NBA歷史上第一屆灌籃大賽的冠軍。
在2018年灌籃大賽上,Larry Nance Jr甚至用模仿自己父親灌籃的方式致敬了老Larry Nance Jr——他還穿著父親的球衣。他們也因此成為了首對一起參加灌籃大賽的父子二人組。
「我是Larry Nance的兒子。我為此感到非常自豪,所以我想將自己生涯的每一步都走得像我父親一樣,所以現在我來到這里參加NBA灌籃大賽,」Larry Nance Jr告訴記者,「我奪冠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這太酷了。」
Larry Nance Jr的彈跳看上去就像他獲得了來自航空燃料的助推力,這對一個身高6尺9吋、體重230磅的大個子來說實在是太反常了。在2015年選秀前的聯合試訓上,他的37.5英吋的垂直彈跳高度在歷史上所有的大個球員中排行第一(並列)。事實證明,這可能讓我們低估了他。據ESPN記者Baxter Holmes報導,洛杉磯湖人「曾經測量過Larry Nance Jr的垂直彈跳高度為44英吋,但他們認為當時的測量設備沒有被正確校準,實際上Larry Nance Jr跳得比這更高。」
不知何故,Larry Nance Jr的起飛速度極快,滯空也相當持久。他的起跳不需要太多蓄力,然而一旦他升空,他似乎就會一直漂浮在那里。整個過程似乎毫不費力,直到Larry Nance Jr舒展身軀,釋放出一記雷鳴般的暴扣。不少防守者曾嘗試過挑戰他,現在他們都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
Larry Nance Jr最佳中鋒扣將的位置穩如泰山。 DeAndre Jordan和JaVale McGee在步入而立之年後運動能力有所下滑,而Mitchell Robinson和賈森-海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成長才能威脅到Larry Nance Jr的王位。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