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開賽第一周,本賽季首個50+先生出現。
對陣溜馬的比賽,班切羅出場40分鐘,26投16中得到50分13籃板9助攻1抄截2火鍋。
班切羅成為自2006年的勒布朗·詹姆斯之後,單場砍下50分的最年輕前鋒球員,同時也是自2004年的麥迪(2004年3月11日得到62分)之後,魔術隊史首位得到50分的球員。
作為賽季首個50+先生,除了班切羅逐漸展露出巨星氣質外,也有賽季初聯盟吹罰尺度的助推。
班切羅22次站上罰球線,罰籃拿下15分。
聯盟罰球率提升22.7%
一場2小時20分鐘的個人得分秀後,班切羅說:「夥計,我快累死了。我就是進入了zone狀態,感覺就像在一個開放的健身房里,每個球一投出去就感覺有了。」
事實上,這場比賽班切羅的外線手感不算好,除了三分球9投3中外,第三節的6次出手更是無一命中。
但他每次襲筐都能有所收穫,不是命中投籃就是賺取犯規,全場比賽下來,班切羅22次站上罰球線。
不用驚訝班切羅為何能如此頻繁地站上罰球線,因為這已經成為本賽季開賽首周的基調。
這場比賽兩隊共68次站上罰球線,班切羅只占其中的1/3,而這樣的場景對於新賽季的NBA來說已經見怪不怪。
班切羅站上罰球線。
三天前費城76人與暴龍的比賽,兩隊共計罰球99次,這是自2017年以來例行賽罰球數的最高紀錄,而這場比賽甚至缺席了生涯場均10.1次罰籃的恩比德。
同一天晚上,老鷹與黃蜂的比賽共計56次犯規,雙方69次站上罰球線,比賽也成為了一場2個半小時以上的鏖戰。再往前兩天,老鷹還與籃網貢獻了一場71次罰球的比賽。
和老鷹隊類似,灰熊與爵士的揭幕戰兩隊共計77次罰球,隨後灰熊迎戰火箭,兩隊罰球數也來到72次。
金塊與快艇的比賽,金塊第二節還剩9分58秒時就處在犯滿狀態,第四節則是在7分06秒的時候犯滿。
這只是球迷的觀感,大數據給出的結果或許更直觀——相比上賽季開賽前五天,本賽季的聯盟罰球率提升22.7%。即便把去年整個賽季作為參考數據,本賽季罰球率依然提升了21.8%。
裁判也在尋找平衡
是因為本賽季球員增加了身體對抗,使得裁判頻頻響哨嗎?答案是否定的。
數據統計顯示,本賽季前五天,球隊42.1%的投籃來自三分球,而上賽季的這一數據僅為39.5%。
如果總結本賽季各支球隊最常見的回合,不是外線扔三分就是站上罰球線。
上個賽季,聯盟就曾在賽季中期表示鼓勵身體對抗,並減少吹罰也從明星賽前的場均46次減少到之後的場均40次。
甚至本賽季熱身賽的裁判溝通會上,溜馬主教練卡萊爾也提到,希望允許更多身體對抗,但賽季第一周的真實結果卻與人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費城76人與暴龍的比賽對抗激烈,兩隊共計罰球99次。
賽季初球員緊張?球隊防守缺乏紀律性?從球隊的角度很難給出結果,或許裁判才是破題的關鍵。
聯盟曾在熱身賽時強調了「直線路徑」的最新解釋。當時,NBA高級副總裁、裁判發展和培訓主管蒙蒂·麥卡琴提供了有關「直線路徑」和防守圓柱體的指導意見。這段影片案例中,聯盟給出了三個應該被判罰犯規的例子和兩個不應該判罰犯規的例子。但在第一周的實踐中,五種類似情況都被裁判視為了犯規。
《The Athletic》表示,本賽季至今出現了許多非投籃犯規的哨聲,比如本賽季德斯蒙德·貝恩防守杰倫·薩格斯時,只是一個輕微的身體接觸,裁判就已經響哨,但如果放在去年,即便身體接觸大兩倍,但裁判或許不會吹停比賽。
老鷹隊主教練奎因·斯奈德接受《The Athletic》採訪時表示:「之前我們也見過幾次類似的情況,特別是2018-19賽季剛開始時。過去幾年,大家一直強調移動自由的概念,且這個概念在擋拆的應用中非常重要,教練會做出調整,球員也會適應這些判罰。」
斯奈德提到的2018-19賽季,正是聯盟強調嚴抓無球防守中身體接觸和拉拽動作的時候。
對於NBA裁判來說,對於「直線路徑」這一概念的實際使用仍處在摸索當中,於是每場比賽的犯規數也水漲船高。
不過NBA也明白,沒人願意在NBA賽場看到一場「罰球表演」。
本賽季NBA發展聯盟發布的規則手冊,便嘗試推行「一次罰球規則」——除了比賽第四節最後兩分鐘和加時期間外,無論幾分犯規都只執行一次罰球,而罰球的得分則具體取決於犯規類型。
相關閱讀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