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話擱威斯曼(James Wiseman)身上再貼切不過。2020年頂著榜眼光環進NBA時,他被誇成「下一個羅賓森」,結果五年輾轉四隊,最後連暴龍都懶得給他遞瓶礦泉水。身高211cm、臂展2米26的硬體,愣是混成聯盟頭號「流浪中鋒」——到底是威斯曼太菜,還是這個時代壓根不給他喘氣的機會?
1. 天賦不等於即戰力,威斯曼輸在起跑線前
威斯曼的悲劇從選秀夜就埋下伏筆。2020年疫情攪局,NCAA只打3場就被迫退賽的他,硬是靠高中集錦騙到榜眼籤。勇士當時急需內線,看中他「能跑能跳能投三分」的賣相,結果這哥們兒進聯盟後露了餡:防守卡位像逛街,擋拆質量如紙糊,籃下終結時手活比食堂大媽打菜還抖。
數據不騙人:新秀賽季擋拆後每回合得0.78分,比聯盟71%的中鋒差;防守效率114.3,全隊倒數。科爾讓他打先發,相當於給柯瑞配了台漏油的超跑——看著拉風,跑起來要命。更慘的是2021年半月板撕裂,復出後直接化身「慢動作回放」,橫移速度比超市排隊結賬還磨嘰。
2. 生錯時代的「古典中鋒」,在三分雨里溺亡
威斯曼最冤的是什麼?他這套「背身單打+二次進攻」的古典打法,擱90年代或許能混成藍領,但在如今這個講究「空間+換防」的NBA,純屬找死。看看同期中鋒:約基奇能策應,恩比德會造犯規,阿倫專吃餅。反觀威斯曼,給他球權單打?效率還不如TikTok網紅做高數題。
最扎心的是三分球——生涯26.2%的命中率,對手放他投比放空地鐵座位還大方。2023年在活塞,有場球他蹲底角連鐵5個三分,氣得康寧漢賽後吐槽:「我以為他在給籃筐刷防鏽漆。」
3. 流浪生涯毀心態,越打越像「籃球公務員」
從勇士到活塞再到溜馬、暴龍,威斯曼的流浪史崎嶇無比。在活塞本以為是救贖,結果碰上擺爛大隊——全隊都在爭狀元,誰管你榜眼死活?有次替補上場8分鐘0分3失誤,鏡頭拍到他在板凳席啃指甲,眼神迷茫得像剛輸光壓歲錢的孩子。
更慘的是合同年表現:本賽季在溜馬只打了一場比賽,拿到6分1籃板。防守端被對方後衛當成旋轉門過,進攻端連籃下空籃都能扣飛。
威斯曼的遭遇,像極了被智慧型手機淘汰的諾基亞——你說他沒用吧,能砸核桃;你說他有用吧,連LINE都裝不上。這個時代對傳統中鋒太苛刻,沒三分得滾,沒策應得滾,沒換防還得滾。
要我說,威斯曼不如學學莊神:減重10公斤改打小球五號位,把擋拆玩成肌肉藝術,籃板搶到對手懷疑人生。或者徹底擺爛,去海外聯賽當「美國版奧登」,至少能混個得分王噹噹。
當然,最現實的出路或許是認清自己——當個更衣室氣氛組,賽前表演個空接暴扣逗樂觀眾,賽後幫隊友拎包換鞋。畢竟213cm的身高不用來掛毛巾,實在浪費。
所以啊,別再說威斯曼是水貨了。要怪就怪這個時代太卷,連中鋒都得會投三分。最後問一句:要是把2020年選秀重排一遍,您覺得威斯曼能掉到第幾順位?評論區等您開腦洞!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