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rie Irving來到北京參加商業活動,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Irving提出交易申請」幾個字瞬間裹挾著巨大的信息量在NBA媒體和球迷圈里掀起一股風暴,僅僅一天以後,同樣一批在天壇體育總局訓練館外等待Irving出現的球迷中,穿著騎士球衣的人數就已經開始減少,轉而換成了美國隊的9號,杜克的1號,以及極其罕見的2014全明星墨藍色2號。
除了鐵桿中的鐵桿,如今已經很少再有人能記得2014年全明星的細節:該年投票第一次取消了中鋒位置,全場雙方歷史性的沒有一次封蓋,西區Griffin和Durant雙星閃耀(各自砍下38分),而年僅21歲的Irving在一群成名巨星中驚人的爆發,砍下31分14助攻奪走了MVP——終場前他還試圖謙讓一下給30分的Anthony傳助攻,只是甜瓜的手感沒有領這個情。
賽後,拿著獎盃的Irving難免還是緊張的侷促起來,而當時身份還是邁阿密熱火隊球員的James帶領著東區的隊友則一起鼓勵這位克利夫蘭的新救世主,站在他身後高喊:
「舉起來啊!你該把獎盃舉起來!」
一、Irving消失的另一面
在上世紀90年代拓荒者有一個叫Terry Porter的控球後衛,92年西區決賽他在著名末節軟腳蝦滑翔機發揮欠佳的情況下場均26分8助攻爆掉Stockton帶領拓荒者4-2晉級——所以如果你圍繞一個缺乏關鍵球能力的「全能型」核心建隊,在控衛位置上放一個能擦屁股的輸出機器(比如 Webber和Kevin Garnett身邊的Bibby和Cassell)總是不會有錯的。
但是Terry Porter的特殊點在於:在Adelman將拓荒者改造成爭冠球隊之前,Porter的球風其實更接近於一個球權搬運工式的「純控衛」(1987-88賽季,Porter場均14分10助攻)。當然,球風的變化這種事在NBA其實也並不算特別罕見,往遠了說有80年代Bernard King從面框手術刀變成背筐殺手,往近了說有上賽季Harden從最頂級的面框殺手變成跑轟發動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細節上的變化會隨著刻板印象的形成而被忽略,就像現在提到Bibby和Cassell,現在有誰還記得他們都曾有過助攻聯盟前三的歷史?
所以當我們現在看待漩渦中的Irving時,我們其實已經很難再想起來他職業生涯早期的樣子——三年前當Irving在全明星大殺特殺拿下MVP時,他實際上依然是一個場均不過20分6助攻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新銳控衛:那一個賽季,他的出手數和得分開始降低,助攻數開始提升,騎士隊也一度達到東區第九的位置距離季後賽僅一步之遙。而如果你再往前翻看他的選秀報告,你會驚訝的發現他的模板竟然是Paul和Conley。
「Irving是一個『真』控衛(注意不是『純』控衛,true和pure的區別)……能讓他周圍的隊友變得更好,極佳的視野和傳球能力……是一個可靠地防守者」
Paul?Conley?可靠地防守者?也許我們應該喝杯咖啡冷靜一下,若我們此時再看看上賽季的Irving——一個場均25分6助攻命中率47%,在中距離和籃下殺人如麻的單打狂——你還能把這個形象和當年球探報告里那個青少年版Irving聯繫起來嗎?
是誰改變了他,是誰造就了他?毫無疑問,LeBron James。
二、LeBron的最佳搭檔
誠如上文所提到的,全能型的核心在大包大攬的同時,往往會給自己的角色球員留下類似二十二條軍規般的尷尬定位,就拿LeBron自己身邊的控衛舉例子,能和他比較好搭檔的後衛總是需要以下幾個特點:
1、要有投射
2、要有一定的持球攻擊能力
3、要有防守,有反擊能力
4、要能長期不佔球權仍能保持火力輸出效率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眼熟?這就像當年全民給姚明挑大前鋒,最後發現火箭其實需要一個Garnett一樣,所以騎士在早期給LeBron搭配後衛時往往只能退一步而求其次的把各種類型都填滿,結果就會出現類似年薪1300萬的Larry Hughes不如650萬的Eric Snow好用,最後兩個人都坐在板凳上看只拿41萬的菜鳥Taj Gibson扔三分的荒謬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Irving自然也難免要面臨被優先改造成一個「LeBron需要的後衛」的艱巨任務。而非常難得的是,Irving對這個任務完成的非常好,甚至可以說接近完美——穩定的投射、凶狠的持球攻擊力、以及從不猶豫的處理球風格——這讓他在和LBJ搭檔三年之後成為一個聯盟頂尖的攻擊型一號位。而在LeBron近些年單兵作戰能力緩慢下滑後,Irving的一對一單打已經成為騎士最主要的攻堅火力——上個賽季,Irving的單打比例高達21.4%(聯盟第六),他平均每次單打1.12分的效率更是堪稱聯盟第一。
(在聯盟單打比率超過8.5%的全部115個球員中,只有小Thomas和他將將持平,而小Thomas的單打比率則只有他的一半不到即9.1%——所以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說,而今Irving就是NBA第一面框單打高手。)
毫無疑問,在LeBron自帶體系的塑造下,Irving完成了生涯的定性和飛躍,而伴隨著兩人(好吧,加Love,三人)三進總冠軍賽的輝煌歷史,我們現在卻已經很難再區分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到底是LeBron還是Irving自己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相比當年選秀時真控衛的定位,LeBron帶刀侍衛攻擊第一的發展方向明顯更適應NBA的大環境(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削中鋒),但作為一個年輕球員,Irving勤於訓練,幾乎沒有任何場外花邊和負面消息這些加分點,卻也被淹沒在LeBron巨大的身影之下。
那,這到底算好事還是壞事?一個25歲的控衛,場均25分6助攻,三分命中率超過40%,聯盟第一單打手,優質的合同(沒有觸發Rose條款),勤奮無醜聞,被Kobe讚揚擁有殺手之心——當這樣一個人申請交易時,你認為有多少人會願意為他賭一把(講真換個球隊換個名字,你還會認為追求這種球員算是賭嗎)?也許只有剝離掉LeBron耀眼的的光環你才能感受到Irving的真實價值,而從騎士隊新總經理不斷提價而大半個NBA卻依然趨之若鶩的場景看,兩個事實是我們必須承認的:
①:Irving也許是LeBron搭檔過的最適合他的後衛(甚至超過了Wade),騎士難以承受失去他的損失,所以必須用他換回足夠的籌碼。
②:因為在LeBron身邊,Irving的能力和價值被球迷們大大低估了,但NBA的管理層們對此心如明鏡。
三、Marbury還是Kobe
隨著Irving社交媒體對LeBron的取關,目前Irving轉會事件已經覆水難收,LeBron御用消息源文霍斯特對此點評道:Irving他以為自己是Kobe,但實際上他只是Marbury,不管是Kobe還是Marbury,至少站在LeBron和他球迷的角度來看,此時公開跳反的Irving已經坐定了叛徒的定位。
但從Irving的角度來看,主動放棄與超級巨星搭檔從來沒有絕對的對錯——Kobe之所以昇華為黑曼巴是因為和O'Neal拆夥,Marbury之所以成為獨狼卻絕不是因為他離開了Kevin Garnett,誠如Pippen所言,追求球隊的主導權永遠是一個超級球星所渴望的,而在一個你會被記者提問「LeBron是不是會讓你想起你父親」的球隊里,這種「主導」的可能性對Irving來說永遠不存在。
很多人可能低估了Irving對於球隊的建設的要求和對勝利的渴望。早在2014年LeBron宣佈重回克城之前,Irving因為不滿球隊建設可能離隊的消息就曾出現過——當時騎士的David Griffin經理甚至一度因為擔心他開出的提前報價合同被Irving拒絕(這會導致Irving成為完全自由球員而使騎士失去續約優先權,Irving自己則要損失一定的薪水)而始終沒有對Irving報價。當然,這種消息對於當時的NBA來說算不了什麼,這就是小球會的現實。上賽季Kemba Walker場均得到23.2分3.9籃板5.5助攻1.5抄截基本相當於一個95%的Irving,然而有人會憧憬新賽季他與Howard的組合嗎?
(同樣是2011年入行,猜猜Kemba Walker和Irving在6項生涯主要總數據對比上誰佔優更多?答案:Kemba-Walker5:1Irving,雖然Walker是那種你永遠不會寄希望於建立一個分區決賽級別球隊的核心,但Irving的生涯健康度實在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你看,如果沒有LeBron,這才是Irving本來需要面對的NBA人生。事實上當年隨著LeBron的降臨,Irving續約的問題很快引刃而解(Irving方面甚至接受了可能的降薪方案,但因為Irving最終沒有爭取到符合Rose條款的條件,最終方案沒有執行),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Irving也懂。那麼假設如果在不遠的將來類似事情再發生一次(比如被交易到一個爛隊幾年不見好),Irving還能等到下一個顆大樹加盟?還是他能抓住並不充裕的時間成長為大樹呢?
這也許就是Kobe和Marbury的區別,也是Kyrie Irving職業生涯未來的分岔路口——Rose和Rondo的例子就在眼前,要知道現在的NBA對於流浪控衛可不太禮貌。
(我有Freestyle)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