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天,我收到了一條“陌生人”的短信,號碼以949開頭,這是加州的區號。我多麼希望自己能一直收到他的短信,可惜再也不會了。
“我是Kobe,請給我回電話。”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詐騙短信,我給ESPN的同事打電話確認對方身份,她告訴我那就是Kobe本人。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並沒有非常激動,反而是一下子陷入了恐懼和焦慮之中,因為我的NBA媒體生涯開始於2010年代,那恰好就是Kobe走下坡路的階段。後來他的跟腱傷勢加速了滑坡的速度,也讓他離開賽場的時間提早了幾年。早在他受傷之前,我就一直在媒體上對他口誅筆伐,我認為Kobe的打球風格早就過時了。同時隨著他退役的時間日益臨近,我還認為Kobe的歷史評價是被高估的。
我開始擔心:Kobe難道讀過我對他的報導嗎?他知道我是這麼評價他的嗎?他會報復我嗎?
當我戰戰兢兢地撥通了電話之後,我發現自己多慮了,因為就算Kobe讀過我所有的文章,他也不會對我這個人有什麼意見。因為他腦海中有更宏大的構想,根本不會在意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Kobe在電話里說隨著退役的臨近,他開始擔心媒體對於NBA的報導。媒體對於球員的遺產、冠軍、貿易陰謀、八卦等事情的關注無休無止,而一些有關於籃球本質的東西,比如技藝和美感,卻在媒體上消失了。
他還說自己很欣賞我之前寫過的一些文章,所以想要約我見面,當面討論一下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他邀請我去他位於加州的辦公室,跟他一起看2016年東區半決賽的第五場,而這一提議再次使我陷入了焦慮。
難道Kobe是要當場考我對於籃球比賽的理解?我極度擔心自己會在他和他的一眾員工面前出醜。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又想多了。他把我帶到一間有很大電視的會議室,只有我和Kobe兩個人。隨後他的助手拿來半打啤酒,Kobe問我要不要來一點。
我們一起度過了非常愉快的四個小時,我跟Kobe就著啤酒暢談了籃球,討論了為什麼暴龍隊在騎士面前兵敗如山倒。期間Kobe暫停了幾次,並給我指出了一些比賽的細節,例如Kyle Lowry在防守中的腳步移動,以及他在進攻中錯失了一些利用防守者的錯誤去得分的機會。
Kobe對於成為一個媒體人並不感冒,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改變整個媒體的大環境。在離開那間屋子的時候,我覺得Kobe的野心也太大了點。不過隨著慢慢的接觸,我意識到——那就是真正的Kobe。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他的野心和膽識造就了他這樣一位偉大的球員。
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96年選秀前,作為高中生的Kobe來到76人的訓練場和NBA職業球員單挑。他打爆了剛剛在前一個賽季拿下場均19分的Stackhouse。後來我跟Kobe聊起這件事,他說Stackhouse確實輸了。
“他一次也沒贏過,”Kobe說,“如果他想賴賬,你可以去問問Tom Thibodeau和John Lucas,當時他們也在場。”
無論是場上還是場下,Kobe總能實現自己宏大的目標。他做出了奧斯卡獲獎短片《親愛的籃球》,並在ESPN上製作了系列影片《細節》,他正在逐步實現自己扭轉媒體風向的雄心壯志。
當然了,一個專注做事的人,總是免不了會遇到挫折。評論家們曾經嘲笑過Kobe製作的一個名為《繆斯寶盒》的影片,但Kobe對此不以為意。他接受失敗,甚至是屈辱式的,但是他永遠不會向失敗屈服。
這也是他對待比賽的方式,同時這也是令球迷、球員和媒體對他如此著迷的原因。
Kobe曾經引發了有關於打球合理性與效率的激烈討論,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並沒有抓住重點。相對於同時代的所有球員而言,Kobe的意義超越了數據、分析,甚至是冠軍。
NBA從不缺乏巨星,可曼巴精神祇有一個,它是一種信仰、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精神圖騰。
Kobe是一位打球極具美感的球員,大家都拿他的動作來跟喬丹做對比。但是當我再次回看Kobe的錄像時,想起了網球大師羅傑·費德勒。他們的動作都如水流一般順滑,他們從來沒有用蠻力,而是讓身體自由流動。
2008年Kobe率領湖人隊在西區半決賽遭遇猶他爵士。在第六場比賽中Kobe打出了34分6助攻8籃板的表現,那一場比賽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一套系列動作:從球場的一側借掩護甩開防守人,穿過三秒區來到球場的另一側,接到傳球後完成一記中距離跳投。
在我看來,這是NBA里最流暢的進攻畫面。
後來爵士隊開始針對性地做出防守,而Kobe也迅速轉變,他開始頻繁地採用急停跳投。
這正是Kobe征服全聯盟的原因之一:他會所有的招式、步法、背身動作,同時Kobe知道如何運用它們來打敗每一個特定的對手。
Kobe被視為最後的中距離槍手,英雄球的代言人,可他的職業生涯其實本不必要走這條路。實際上Phil Jackson的三角進攻本意是試圖推動Kobe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即無私、不停移動和隨機掩護。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Kobe也曾充當過歐尼爾身邊的忠實傳球手,但他清楚如何在進攻體系中得分,以及在什麼時候接管比賽。當Kobe試圖發揮自己的得分能力時,沒有人能站在他面前阻擋他。他突破的第一步是致命的,他會利用交叉步或者假動作迷惑對手,然後隨時從你的任意方向完成突破。
OK組合在2001年到達巔峰,當時湖人在季後賽取得15勝1負的戰績。雖然大家普遍認為歐尼爾是球隊的基石,但你要知道,作為球隊的二把手,Kobe在那年的季後賽里的表現不輸給任何球星。
如果要選一場比賽,我的建議是湖人在第二輪面對例行賽55勝的國王隊時的第二場比賽。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中場休息的時候,Kobe告訴記者這是他很長時間以來最開心的一天。
對方問為什麼,Kobe說:因為我們落後。
那一年的湖人實在太過有統治力,Kobe對於在季後賽中落後非常開心,因為這真正激發了他的鬥志。後來在那場比賽里Kobe打滿48分鐘,拿到48分,外加16個籃板。他有19次罰球,命中17個,罰球次數與G3相同。整個系列賽,他場均罰球出手超過兩位數。多說一句,這並不是Kobe在季後賽中的最高紀錄,2008年季後賽對陣猶他爵士,他在6場比賽中罰球96次,場均16次。
Kobe完全可以適應三角進攻,但是他並沒有徹徹底底地遵照主教練的安排,他對於球隊進攻體系的改造甚至在有些時候激怒了菲爾·傑克遜。眾所周知,他跟歐尼爾產生了矛盾,直到後來湖人隊拆散了OK組合。有些人曾經試想,如果湖人用一個比Kobe差一點,但是卻能跟歐尼爾相處的人代替他,或許球隊可以在21世紀初期贏得更多的總冠軍。
沒錯,Kobe鋒芒畢露的性格的確引發了很多問題,甚至讓很多隊友疏遠了他,可這也恰恰成就了他。如果他能夠在個人性格和團隊中找到平衡,或許他會變得更好。但他決不會像現在這樣偉大。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那個有性格缺陷、令人抓狂,甚至是有些殘酷的Kobe,就不會有那個無與倫比的Kobe。
歐尼爾離開後,Kobe直到2009年才再次拿到總冠軍,並且在2010年完成了衛冕。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喜歡質疑Kobe的成就,他們說這是因為Kobe運氣好,那兩年詹姆斯羽翼未豐,加內特受傷了,馬刺隊正處於一個尷尬的過渡時期……
請不要這麼說,沒有哪一次總冠軍是因為運氣好,更何況是連續兩次。
2010年西區決賽對陣太陽是Kobe職業生涯的又一個經典時刻。Kobe在最後時刻連續命中高難度中投,終場前最後一分鐘,他在投進殺死比賽的一球之後順手拍了一下太陽主教練金特里的屁股。
2011年,隨著Phil Jackson的離開,三角進攻讓位於麥克·布朗和德安東尼的籃球哲學。對於Kobe來說,他的個人風格與他們難以融合,於是他的職業生涯末期也就轉型為一個人的狂歡。
沒有了三角進攻的加持,沒有了爭冠的高壓,Kobe開始沉迷於比賽中的個人投籃優先。一些聯盟里的高管甚至公開嘲諷湖人隊,應該把年輕球員都送去學院去學習他的“壞習慣”。
你可以說他打得不合理,但是在喜歡Kobe的人眼里,這是他頑強不屈,不願服輸的體現,這同樣證明了Kobe的勇氣。Kobe認為他所投出的所有球都是合理的、正確的,正是這種信心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定義了他的職業生涯。
這不僅吸引了球迷,也吸引了很多球員,其中不乏團隊型的,跟Kobe打法背道而馳,卻對他頂禮膜拜的球員。比如謙虛和善的Nowitzki曾經在2013年對我說:他經常熬夜看Kobe的比賽。
“對我而言,在進入聯盟的15年里,Kobe是排名第一的球員。”Nowitzki表示。
他說這話的意思並不一定指的是Kobe的歷史排位一定會超過鄧肯、歐尼爾這些人。他的重點在於打球的風格、難易程度以及旁觀者欣賞Kobe打球的體驗。
15-16賽季,當Kobe正在洛杉磯打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時,老鷹全隊正乘坐飛機從華盛頓飛往亞特蘭大。從比賽風格上說,老鷹球員普遍都偏重於團隊型:傳球優先、機會均等。不過他們還是擠在了Dennis Schroder的周圍,因為他正在用手機看Kobe的比賽直播。
“我們都為Kobe的表現而瘋狂,”Korver說,“尤其是當他得到50分,並最終砍下60分時。”
聯盟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與Kobe有關的故事。在NBA 名不見經傳的Ben McLemore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去年有段時間他無球可打,就在曼巴學院訓練。有一天早晨,他遇到了Kobe,後者鼓勵他說:“做好準備,屬於你的表現時間很快就要到了。”
這些話鼓舞了Ben McLemore,因為出自於Kobe之口。後來我給Kobe發信息詢問他是否記得這句話,我總在想:或許他只是隨口一說。
“是的,我記得,”Kobe說,“本賽季他表現不錯,我很開心。”
Kobe退役之後雖然不打球了,但是他一直沒有減少對於NBA的關注,說不定他正在籌備給出自己新的意見呢。
畢竟對他而言,“細節”非常重要。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