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en法則到底影響了誰?真男人的NBA回來了?
昨天火箭不敵湖人,14連勝遭到終結。這場火箭核心Harden的表現幾乎無可挑剔:43分鐘里27投15中,罰球21中17拿下51分9助攻。但賽季新高的罰球數並不代表Harden打得多得心應手:仔細看過比賽就會發現,若是放在以往的尺度下,Harden這場的罰球還應該多不少。
這幾乎成為了本賽季的縮影:幾乎所有球隊的球迷都會發覺自己的主隊被裁判無視了,但仔細想想,卻看不出到底誰佔了便宜。LeBron在第15年頭一回被驅逐, Durant也在找裁判要說法的時候被趕去了更衣室。更有奇景一樁:Shaun Livingston被罰出去,還是裁判先動的手!
其實作為商業聯盟,自然有心照不宣的約定俗成,而且「聯盟造星」早已不是秘密。LeBron、 Durant,乃至威少和近年的Kawhi Leonard,多少都有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態勢,被順勢送上一線超巨寶座。林瘋狂那一個多月,哨子方面也儘可能給了些照顧,才讓奇蹟增添更多的話題性和傳奇性。
(PS:聯盟的哨子其實有跡可循,一般對於走在成為新一代王者路上的球員,NBA會不遺餘力的力捧給哨,比如2008年前的Kobe,2012年前的LeBron,前幾年的 Durant。但一旦這個球員完成奪冠成就,榮譽加身成為聯盟第一等,他的哨子就會收到比較嚴格的控制,相對來說反而會更偏緊一點,比如最近幾年的LeBron。)
其實,真要糾結於每個細微判罰,沒有人真正能夠可丁可卯地準確解讀每一次判罰——因為無論怎麼判,你在其他比賽里總能找出反例與之相對。就連知名裁判在復盤探討時,都能拿出幾個「讓比賽變得更激烈」的偏頗,只要整體上不干擾到比賽進程和勝負手,便不會有太多爭議。
然而,今年NBA裁判判罰的整體趨勢是一致的,即在夏天出台所謂Harden法則(球員在突破時揮舞手臂觸碰防守球員將不再被判投籃犯規)之後,整體的罰球的確變少了。
這里我們引入一個罰球率的概念,即用整體罰球數除以出手數,這個數值去年是0.271,前年是0.276,再往前一年是0.273——事實上最近5年NBA的罰球率一直在0.27以上。
而今年的罰球率則呢?只有0.256。
如果再延伸到歷史水平,我們會發現最近幾年的罰球實際上相比之前已經少了不少,但今年則是歷史級別的低,比如在10年前剛剛出台零容忍規則時(也是Wade靠Wade摔拿下冠軍的那個賽季後),NBA的罰球率高達0.321;而在20年前喬丹時代則是0.329,30年前的的黑白雙雄時代則有0.343。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所說的每支球隊的球迷都有的感覺:往常該吹的球,現在都不吹了。
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幾個可能:在前年最新版勞資協議出爐後,裁判工會也在協議中得到了一些發言權,於是聯盟對裁判的權威被拔升了:往常超級巨星跟裁判要哨子的情況,裁判現在敢不給了,而且還賦予了裁判們被罵之後給技術犯規的自由。 Durant就因此吃了虧,怒視裁判不為所動,剛蹦出一句髒話就被驅逐出場,全然感受不到聯盟招牌球星的待遇。
以儆傚尤,普通級別的球員也就都老實了。不過今年進球後高喊「And One(加罰)!」的還是大有人在,不過基本上都是喊完就跑,壓根就沒想著真要加罰,他們也就喊喊,過過嘴癮。
另一方面,也有聯盟希望保持比賽流暢性,減少因過多罰球拉長比賽用時的現象——競賽委員會今年已經改了暫停次數,果然比賽用時短了不少。
但任何規則的變化,都需要球員來慢慢適應。姑且說,在「新尺度」下,受影響大的自然是罰球佔比最高的人:就像全文開頭提到的Harden,本賽季Harden的每100回合罰球數從14.3降到了12.8,差不多每場讓他少拿了1分。對超級球星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損失了。
(PS:不過這個數據卻更顯出了Harden本賽季的成熟:Harden每100回合的得分從去年的38.4分暴漲至今年的42.8分,其中固然有出手數增加的因素,但他所有命中率都有明顯提升,其中三分球更是從34.7%躥升到39.7%,足足提升了5個百分點。因此才有如今31.9分9助攻,領跑MVP排行榜的表現。而且Harden今年在脾氣控制方面表現得也相當優秀,要不到哨子他也只是一臉無奈,然後就跑回半場,正常投入防守,情緒上完全沒有受到干擾。)
那Harden是唯一收到該法則影響的球員嗎?並不是,繼續以每100回合罰球數列舉:
Durant從8.9降到7.0;
Lillard從10.0降到9.1;
DeRozan從12.5降到11.5;
Lowry從8.4降到4.7;
Butler從12.1降到7.1;
Westbrook從14.1降到10.1;
LeBron從9.5降到了7.8。
所以從這組數據來看,罰球受影響是整體性的,當然以上例子各有各的不同,威少Butler可以說是受限於球隊結構變化,罰球下降是理所當然,但其他人球員,尤其是 Lillard垃圾兄弟這種體系變化少的球員罰球下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了,其中以詹姆斯尤為明顯,本賽季他的10英呎內出手比率比上賽季提升不少(56%到71%),然而罰球率反而下降,所以也難怪他會對裁判有所不滿。
當然,罰球比率也有增加的:沃爾從9.2提高到9.5;字母哥從10.9提高到12.9;持球攻明顯增多的庫里從6.6提升到9.5(非常難得的進步,但也顯然增加了他的傷病幾率),單飛後的厄文從6.5提高到了7.3。這一方面有聯盟力捧的意思(比如字母哥,很多球員球迷都抱怨過今年的字母哥突破時簡直碰都不能碰),還有就是對突破型球員有所優待。簡而言之,技術型造罰球者普遍吃虧,執著突破型略佔甜頭。
與外線球員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內線球員們每100回合罰球次數整體提升。Porzingis(5.8→9.9)、Love(7.8→8.8)、Marc Gasol(6.8→8.8)等一干落位單吃型內線的罰球數都有提升。還要算上今年重新變回低位殺器的魔獸(還每百回合從9.5→12.5,還是在沒啥人砍他的情況下);莊神倒是只從7.4提高到7.7,但罰球命中率卻從38.6%狂飆到62.6%,每100個回合就多得了1.9分,足以作為勤學苦練的正面教材。
不過反過來說,唐斯、恩比德、坎特以及約基奇的百回合罰球數都有下滑。和上面那組低位肉搏流對比,這一組更傾向於用技術解決問題(恩比德倒是直言不諱的說我要統治罰球線,結果每百回合罰球從15.1減到了12.6)。而投籃和單打均衡一些的鵜鶘雙塔,變化倒不太大。
因此連帶著外線的變化,基本可以推出一個結論:聯盟正在鼓勵更多的身體對抗。真正願意製造身體碰撞的「身體流」仍然能要到犯規,躲著打、只通過一點接觸就嚷著要犯規的「技術流」則拿不到哨子。
(PS:唯一例外的是Jordan,他的百回合罰球從8.3暴跌到4.4,可能是他的罰球終於提到了五成以上,也可能是球隊太弱,對手都不捨得砍他了。)
雖然整體趨勢並不太明顯,但看得出來聯盟在有意改變比賽的表現形式。近三年的勇士,以及今年的火箭都把跑轟演繹到了極致,但在球迷大呼過癮之餘,也有一些反對聲音認為缺少了籃球應有的激烈碰撞,而到如今,當低位怪獸幾近滅絕,全明星被迫砍掉中鋒位置之後,聯盟或許也希望有這種方式更加男人一點,增加競技體育的對抗性。
只不過用這種方式,短時間內能否有所改觀,可能還需要再做觀察。畢竟借助外力改變大環境的規律,以現在聯盟官方的公信力和手腕,還是遠遠不夠的。
相關閱讀
3個賽季只打3場比賽?盤點現役4位「玻璃體」球星,新科MVP上榜 NBA / 威金斯要球不給,自己強投三分不進,他真把自己當作柯瑞接班人了? 場均7分還想取代Curry成勇士老大?科爾看走眼,真該拿他換馬卡南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