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休賽期都有無數NBA邊緣球員淡出NBA,他們的去向有很多,下屬聯賽、海外撈金或是轉做評論員吃一碗流量飯。
考利史坦(Willie Cauley-Stein),是其中的一名球員。
2015年選秀大會,國王首輪首輪第六順位選中前者,
那一年,他是卡森斯的替補。
那一年,人們稱他為“卡森斯”接班人。
實際上,他與卡森斯的差距,用一句天塹形容毫不為過。
在當時,國王有個外號“選秀排雷兵”,意思是他們總能用高順位簽選走最差的球員,替其他球隊排雷。
不得不說,國王能夠擁有這個稱號,考利斯坦出力不小,
作為低球商、糙技術的籃球球員代表,效力NBA期間,他先後遊走五支球隊:國王、勇士、獨行俠、費城、火箭。
共計效力八年時間,不僅沒能激起任何浪花,甚至為自己搏得了一個閃亮外號——“擺爛神器”。
時間不停向前走,倚仗身體天賦吃飯的“小考神”沒了身體,隨後慘遭NBA淘汰,一整個休賽期無人問津。
今年夏天,考利斯坦官宣加盟意甲球隊瓦雷澤(國產控衛趙維倫所在的球隊),
接受採訪時,考利斯坦提到了歐洲籃球的優越性,並順勢炮轟NBA:
“不得不說,來到歐洲後我才發現這里的籃球水平如此先進。歐洲籃球戰術性遠遠高過NBA,相比起喜歡1對1、酷愛刷數據的NBA,這里是真正在打籃球。”
從客觀角度看待考利斯坦的發言,其實不無道理。
近幾年的FIBA賽場,歐洲球隊往往能展現出更高的整體性與戰術素養,
而NBA,更多是憑藉球星能力、身體天賦硬解的1打1,
並且,許多在NBA造星機制下成長的球星,來了FIBA便出現明顯下滑。
但回歸考利斯坦本人,他恰好就是自己口中那種憑藉“身體素質”強打,戰術素養不高,籃球智商略低的球員。
這樣的球員淡出NBA後,能在戰術要求更高的歐洲聯賽,打出他自己心目中“真正的籃球”麼?
這個問題,也只能交給下賽季的考利斯坦,用實際行動來回答了。
相關閱讀
來源:網路